本篇文章1335字,讀完約3分鐘

□鄒開岐(三臺)

每年夏末秋初,看到稻田里抽穗、撓頭、逐漸成熟的稻谷,我想起了七月半吃新鮮飯、吃新飯的民俗舊事。

過去,我記憶中的上個(gè)世紀(jì)四五十年代,應(yīng)該是新中國成立之前,像我家這樣的普通農(nóng)戶,一年只能吃四次大米飯。 正月里,第二種是讓別人種秧苗,種谷子。 另外,是舊歷的7月半,也稱為月半節(jié)。

月半節(jié)的民俗是讓祖先嘗嘗新鮮,嘗嘗新米,用剛收獲的稻谷做新米飯,其味道帶著清香,刻在骨頭上,怎么也忘不掉。

我們鄒家的月半節(jié),自古以來就是每年農(nóng)歷的7月13日。 到了這一天,父親想方設(shè)法地找錢,去切肉,作為祭祀祖先的供品,也被稱為“比特”。 母親的任務(wù)是使用那一年的新東西

谷制作白米煮飯。

但是,其實(shí),自古以來流傳的節(jié)日和農(nóng)時(shí)季節(jié)總是陰差陽錯,有時(shí)到了月半節(jié),但稻子并不成熟。 這確實(shí)對廚娘來說很難。 我記得有一年,農(nóng)歷七月來了,地里的稻子抽穗了。 7月7日的鴉橋會過去了,稻田里的稻穗開始撓頭。 這期間,媽媽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田邊看看,稻穗是否變黃了。

【快訊】“七月半”嘗鮮民俗

離月半節(jié)還有一天,谷穗終于開始上吊黃了。 路邊,在光線很多的谷穗尖上,終于長出了幾顆金黃色的谷粒。 母親用筲箕用手捋了捋谷穗上的黃谷,放入筲箕中。 差不多都拿回家攤開。 第二天,用鮮紅的太陽曬干。 晚上,放進(jìn)碓的窩里,翻了一會兒,再用小簸箕簸了一陣,磨碎,去掉糠皮,才長出了兩個(gè)大盆白新手。

【快訊】“七月半”嘗鮮民俗

月半節(jié)那天,爸爸在街上買了肉,媽媽用新米做了新米干飯。 其實(shí),只有鍋面是米飯,下面都是南瓜。

飯煮好后,舀兩杯,放入堂中,放在刀尖兩側(cè),祭祖。 我們兄弟姐妹不得不聞著新米飯的香味,嗤之以鼻,瞪著眼睛。

祭祖后,菜被炒菜,在吃飯的桌子上,

擺8碗飯,在碗旁放筷子。 桌子中間是炒好的肉和新鮮的蔬菜。 我和弟妹們,用一兩只眼睛盯著滿桌子的飯菜,聞著新米飯的香味,咽著水,跟著爸爸說:太公公、太婆婆、爺爺奶奶、鄒家所有的老祖先,回到了新鮮的味道!

這一切該走的步驟都結(jié)束了,該說的禮節(jié)也結(jié)束了。 還不能吃。 媽媽從廚房拿來飯,用筷子夾兩塊肉,夾菜倒在門后的狗溝里,吆喝著,蹲在一邊,伸出長舌頭的大黑狗,等不及了。

月半節(jié),吃,必須先給狗喝。 這也是我們老家的規(guī)矩習(xí)俗。 據(jù)說,過去我們的土地上沒有水稻,是因?yàn)楹樗l(fā)生時(shí),外地狗游了過來,把從尾巴拿來的稻種掉在地上,從而在這片土地上長出了水稻。 所以,每年7月半除了吃、獻(xiàn)祖先外,首先就是喂狗。

【快訊】“七月半”嘗鮮民俗

聞著新米飯的香味,不停地咽下干凈的水,看著大黑狗長嘴的奶酪在門后

在 的石槽里,發(fā)出聲音地吃著,搖著尾巴,好像在向主人道謝一樣,記得它的好處。

大黑狗三五數(shù)次,把槽里收拾干凈,伸出長長的舌頭,舔舔嘴筒,搖頭向主人報(bào)告,就好像我吃了一樣。

爸爸說:大家不是都在吃嗎!

這次弟弟妹妹坐在各自的座位上,一只手抓著筷子,一只手把碗拉到自己面前,用筷子往嘴里扒飯,聞到新米飯的香味,從鼻腔慢慢嚼到肺腑,特別是嘴里的飯,進(jìn)入肚子里。 一看自己的碗,全是煮好的黃色南瓜。

這時(shí),媽媽從廚房出來,在她的飯碗里,除了南瓜,只有星星點(diǎn)了幾粒飯。 一邊坐著,一邊對弟弟妹妹說,快吃吧,鍋里還有呢。

這次,我們滿不在乎地吃了,好像花開了。

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月半節(jié),我已經(jīng)感覺到新米飯的清香從田野里飄來。

標(biāo)題:【快訊】“七月半”嘗鮮民俗

地址:http://www.kungfu-fish.com//myjy/16570.html